查看原文
其他

未名新语 | 郑晏陶:在未名湖畔我播下一颗梦想的种子

北大招办 北京大学招生办 2020-08-18
 

  全文共1441字,阅读约需5分钟


编者按

七月的离歌尚在耳畔,九月的燕园便迎来了她的又一次相遇。天下英才齐聚未名湖畔,为常为新的北大注入无穷的活力。博雅塔下宜聆教,大师身旁好读书,初入燕园的学子将在这片园子里书写属于他们的篇章。今天,就让我们听听属于他们的“未名新语”



作者简介

郑晏陶

毕业于北京二中

即将就读北大法学院




我与北京大学的缘分始于小学。四年级时,正值小学一百四十周年校庆,全校在北大百年讲堂举办了盛大的纪念典礼。虽然那天的情景早已在脑海中模糊,我已不记得在北大到底走到过哪里,但我确信,那时我一定在未名湖畔播下了属于自己的一颗梦想的种子。


在那之后的几年里,我有幸进入二中这所以“空气养人”为宗旨的学校,度过我六年的中学时光,也是这六年,让我播种在未名湖畔的种子渐渐萌芽。


二中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是自由和自主。在二中,对学习,老师没有强制要求的任务,只有贴心的建议和指导;在二中,对个人发展,老师没有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只有对多元选择的鼓励与尊重;在二中,老师不仅仅是同学们仰望的师长,更是同学们知心的伙伴。在二中的日子里,我从一个只知道听从他人建议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懂得自主探索、有主见的自信青年。正是二中的自由与自主之空气,给我机会去体验、尝试,让我在一次次活动中与法学结缘,最终选择将法学作为我终身追求的事业。而也是二中的自由与自主之空气,让我一步步走近了同样充满着民主风气的北京大学,将其视为我的梦想。


进入高三,除了日渐增大的学习压力,我的生活与北京大学的联系也日渐紧密。去年暑假,国际关系暑期课堂,是我高中第一次近距离与北大的接触。将近一周的课程中,我住在北大、吃在北大、学在北大。在那里,我第一次亲自听到北大的教授们讲授专业课程,我第一次感受到北大教授的博学儒雅。他们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复杂的知识娓娓道来,让我听得如痴如醉,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这一周的北大生活,我被北大的大气与博雅、温暖与温馨所深深吸引。而在这之后,我又参加了北大的综合营、寒假营。可能因为住处距离北大很远,每一次与北大的相遇,我都异常珍惜,也异常欣喜,而每一次的相遇,也让我对这所学校的了解更加深入,感情也更加深厚。


高三的生活一晃而过,而在填报志愿之时,我毫不犹豫地将“北京大学 法学”作为了我的第一志愿。在过去的生活中,我见证了法律的公平与无私,也看到了法律的无奈与纠结。电视上报道的法律焦点问题,我总会去思考每一个判决背后的人情与公正,总会去思考每一个判决的原因与其合理性。我清楚地知道,法律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文字和冷酷无情的条例,更是充满着人性光辉的社会基石。


每一个社会都是由千千万万的人组成的,每一个社会,都是人的社会。而一个社会是否稳定,是否能快速发展,是否能长治久安,正是在于法律这块社会基石是否能够在拥有人性关怀的同时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法律应该站在人类的同一战线上,而非对立面。每每想到这些,我都会心潮澎湃,希望自己可以利用自己的法学知识,为法律的完善、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但我知道,仅凭我现在的知识和见识,对法学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因此,我期待在北京大学法学院这个更高更广的平台,深入学习法学知识,与良师益友切磋琢磨,为实现我的理想抱负而不懈努力。


如今,这颗多年前播种在未名湖畔的种子终于破土而出,并将飞速生长。我想,我与北京大学,就如同一棵幼苗与一片沃土。幼苗从沃土中吸取营养,茁壮成长,而沃土也必将收获幼苗的回馈,养育一代又一代幼苗。


北大学子谈经验 | 谭舒眉:放平心态,勤于反思


北大学子谈经验 | 杨佑铭:梅花香自苦寒来


家长经验 | 陪伴理解,自由成长


家长经验 | 同行十八载,共圆北大梦


未名新语丨刘炼:贵得适志,路上皈依


未名新语 | 孙陈亦: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相关阅读

美编:佘宜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